丁龙(1857年-1936年),原名马万昌,又名马进隆,英文名Dean Lung,广东台山人,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华南理工大学。
丁龙曾入大学主修医学,但未能完成学业。1874年前后,他以学生、旅行者和持产者(capitalist)的身份初到美国,最初跟随加利福尼亚州的哈奇森将军(General Hutchinson of California),后受雇于卡朋蒂埃。1890年前后,丁龙与卡朋蒂埃移居到纽约东37大街108号。这一年,他以“中国仆役”(Chinese Help)的身份出现在纽约人口普查记录中。在1893年5月1日和1894年5月1日,他曾在美国两度注册登记合法身份(as a person rather than a labour),以证实其并非契约劳工。1893年10月26日,他从英格兰游历返回纽约。时至1894年,丁龙已拥有价值数千美元的资产。1901年,丁龙给哥伦比亚大学捐款1.2万美元,并明确表示这笔捐赠专为哥大汉学研习所用。捐赠事件之后,丁龙在户籍资料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905年6月高尔威的人口普查中。同年6月27日,丁龙出境返回中国。他于1936年10月在家乡逝世。
“丁龙讲座”是美国为汉学设立的第一个讲座,旨在纪念丁龙对美国汉学发展的贡献。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丁龙,1857年生,曾入大学主修医学,但未能完成学业,就学时间及院校不详。
美国经历
1874年前后,丁龙以学生、旅行者和持产者(capitalist)的身份初到美国,首抵旧金山,最初跟随加利福尼亚州的哈奇森将军(General Hutchinson of California),后受雇于卡朋蒂埃,据称他到美国的目的是游历学习。1890年前后,丁龙与卡朋蒂埃移居到纽约东37大街108号居住。这一年,丁龙以“中国仆役”(Chinese Help)的身份出现在纽约人口普查记录中。
在1893年5月1日和1894年5月1日,丁龙曾在美国两度注册登记合法身份(as a person rather than a labour),以证实其并非契约劳工。1893年10月26日,他从英格兰游历返回纽约。时至1894年,丁龙已拥有价值数千美元的资产,具体为:两家铁路公司总计2000美元的抵押债券,以及至少价值2000美元的、位于加州奥克兰市34街第1—4号的地产。这些资产皆在其本人名下,无任何债务纠纷。1894—1899年,丁龙返回中国居住5年。1899年,丁龙返美,打算回纽约卖掉自己的债券和地产。1900年6月,丁龙以“伙伴”(companion)身份再次出现在以卡朋蒂埃为户主的纽约人口普查记录中。丁龙的雇主卡朋蒂埃(Horace Walpole Carpentier)一生未婚,性格中带有暴躁特质。据记载,某次他或因生意不顺,又加之饮酒过量,将情绪宣泄于家中仆人,不仅对仆人大发雷霆,还当场宣布解雇丁龙等侍从。待其酒醒后,卡朋蒂埃对自己此前的言行深感懊悔,担忧家中仆人已悉数离去,尤其认为失去丁龙将对自己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然而,他随后发现餐厅内灯火柔和,餐桌上还摆放着自己喜爱的晚餐 —— 原来是丁龙做主让其他仆人照常工作,无人离开。餐后,卡朋蒂埃找到丁龙,询问其未按自己气话离开的原因。丁龙平静回应:“您是一时的气话,当不得真。孔子说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不会随便离开,除非您有正式的决定。” 这番回答令卡朋蒂埃深受触动,他随即表示愿帮助丁龙实现一个心愿,以作报答。起初丁龙称无需求助,但在卡朋蒂埃坚持 “务必道出心愿,自己将全力协助实现” 的态度下,丁龙沉默片刻后说明想法:他经二十余年打拼,积攒下 1.2 万美元,希望借助卡朋蒂埃的帮助,将这笔钱款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用于建立汉学系,以此推动对祖国文化的研究,增进美国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促进中美民众友好相处。
1901年6月8日,卡朋蒂埃致信哥大校长赛斯・娄(SethLow),信中附有10万美元的支票,明确表示用于“筹建一个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可将其命名为‘Dean Lung汉学讲席’。这是无条件的捐赠,唯一的要求就是匿名。此外,我还希望保留日后追加捐赠的权利”。与这笔赠款同时寄给校长的,还有卡朋蒂埃的一封长篇陈述信。该信通篇言辞恳切,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以及对中国未来的期许。
紧接着,第二封来自丁龙的捐款信于同年6月28日发出,信中附有1.2万美元的支票,也明确表示这笔捐赠专为哥大汉学研习所用。这是所见丁龙本人署名的唯一信件。该信以英文写就,译文如下:
先生:我在此寄去一万两千美元的支票,为贵校的汉学研习基金注资。
心怀敬意的丁龙(Dean Lung)
“一个中国人”
捐赠事件之后,丁龙(Dean Lung)在户籍资料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905年6月高尔威的人口普查中。同年6月27日,丁龙出境返回中国。有关他离开美国的原因,在同年12月的《哥伦比亚大学季刊》中有所透露——这是一封来自卡朋蒂埃的信,其中不仅表达了卡氏对丁龙的至高赞誉,还提及了丁龙在美国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信文写道:
“哥大汉学系以‘Dean Lung’命名,Dean Lung本人也为之慷慨捐赠。对于这位中国人,我有几句想说的话。他曾为自己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一个自由的家园,并能让自己的家庭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感到喜悦。然而事实是,他被无理剥夺了定居权和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权利。这本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特权,即使是来自南欧和西亚的流浪汉和杀人犯,乃至来自非洲的野蛮人,也经常能够获得。他或许是个异教徒,但正如苏格拉底、卢克莱修和爱比克泰德也同样是异教徒一样,他有着罕见的正直、温和、谨慎、勇敢的个性,并且和善。他恪尽职守,生来就是孔子的信徒,也自小接受儒教的教育。从行为上看,他像清教徒;从信仰上说,是佛教徒;性格却像基督徒。”
从“被无理剥夺了定居权和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权利”可见,丁龙应是受到《美国排华法案》的影响而返回中国。1906年12月27日,时任哥大校长的布特曾致信卡朋蒂埃,感谢其告知捐款人丁龙仍在中国。这是2020年4月以前有关丁龙行踪的最后线索。在此后的百余年里,人们对他的后半生全然无知,对他前半生的些许了解,也只是上述一些零碎信息。
在丁龙和卡朋蒂埃的共同努力下,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研究就此起步。经过百年的发展,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成为美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汉学系之一。清政府也通过驻美大使伍廷芳关注此事,慈禧钦批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5000多卷善本书,李鸿章、伍廷芳也都捐出资金,终于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汉学系——这在美国是第一例。卡本蒂尔拒绝以自己的名字为之命名。当校方因丁龙地位卑微而提出以慈禧、李鸿章或伍廷芳的名字命名时,卡本蒂尔则坚持强调一定要以丁龙的名字命名,他甚至将丁龙与先贤并提。
晚年回国
丁龙于1905年从美国返回家乡,于1936年10月在家乡逝世。丁龙在家乡先后为两个儿子以及其兄弟盖了四所楼房,购买了田地与新宁铁路的股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投资,算是村里的有钱人。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丁龙投资的新宁铁路被毁,投资血本无归,香港的产业也被居心不良的同乡吞没,从此断了家庭经济来源,不得不变卖家中土地。到解放时,家产基本卖光,因此家庭成分被评为贫农。
主要贡献
丁龙在美国长期的劳工生涯中,始终秉持克勤克俭的生活态度,一分一毫地积攒下毕生积蓄。他心怀宏愿,期望将这笔积蓄捐赠给美国知名学府,用于开设汉学系,以助力对祖国深厚文化的研究,让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得以深入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时,1.2 万美元对于中产阶级而言,亦是一笔数额可观的财富,可想而知,丁龙为积累这笔资金付出了无数心血。
彼时,华人在美国受尽屈辱,丁龙的这一宏愿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幸运的是,他的雇主卡朋蒂埃给予了支持。卡朋蒂埃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校友及校董,从日常威士忌和烟草的开支中节省出 10 万美元,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他在致哥大校长的信中表明:“我以诚挚愉悦的心情献上这笔资金,用于筹建一个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学系,希望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其命名。此次捐赠无条件,仅希望不提及我的名字,同时我保留日后追加赠款的权利。” 与此同时,丁龙也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信中简洁写道:“先生,我在此寄上 12000 美元的支票,用于贵校汉学研究的资助。” 落款为 “一个中国人:丁龙” 。
然而,哥伦比亚大学对这笔捐款并未立即欣然接纳,而是有所迟疑。一方面,在举国反华的大背景下,这所等级森严的名牌老校担忧接受一个无名华工的捐款会引发争议;另一方面,这笔捐款虽数额不小,但对于建立一个全新的学术科系所需的庞大经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面对哥大的犹疑,卡朋蒂埃十分焦急,再次致信哥大校长:“丁龙并非虚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在我有幸结识的出身平凡却品性高贵的人中,若要论及天性善良且从不伤害他人者,他当之无愧。” 对于美国长期迫害华人的行径,卡朋蒂埃也表达了看法:“我既非中国人,也没有中国血统,更无意为当时存在诸多问题的中国辩护,其统治者的过错致使国家发展艰难。但当下,我们确实应当更多地去了解生活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的约七亿人口。在我们以往模糊的认知里,他们仿佛只是抽食罂粟、留着辫子的野蛮群体或是未开化的人,这种认知亟需改变。”
此后,卡朋蒂埃多次与哥大校长沟通协商,陆续捐出近 50 万美元,甚至将自己在纽约的住房也捐赠出来 ,全力推动汉学系的建立。这件事惊动了慈禧,她当即捐赠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五千多卷善本书。李鸿章、伍廷芳等人亦有所捐赠。 终于,哥大校长深受感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就此成立,并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名全球甄选最为优秀最杰出的汉学家。 这当中有当代文化人类学之父,也有百科全书式的大家。
书籍记载
钱穆全集《中国史学发微・略论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例》记载:“百年前广东省有一华侨,名丁龙,居纽约。林肯总统时代,一将军退役后一人独居,雇一男仆治理家务。但此将军性好谩骂,仆人辄不终约而去。丁龙亦曾为其家仆,亦以遭骂辞去。后此将军家遭火灾,独居极狼狈。丁龙闻之,往其家,愿复充仆役,谓其家乡有古圣人孔子,曾教人以恕道,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将军遭火灾,独居无依,余曾为将军仆,闻讯不忍,愿请复役。此将军大叹赏,谓:‘不知君乃读书人,能读古圣人书。’丁龙言:‘余不识字,非读书人,孔子训乃由父亲告之。’将军谓:‘汝父是一读书人,亦大佳。’丁龙又谓:‘余父亦不识字,非一读书人,祖父、曾祖父皆然。乃由上代家训,世世相传,知有此。’此将军大加欣赏,再不加骂,同居相处如朋友。积有年,丁龙病,告将军:‘余在将军家,食宿无虑,将军所赐工资积之有年。今将死,在此无熟友,家乡无妻室,愿以此款奉还将军,以志积年相敬之私。’丁龙卒。此将军乃将丁龙积款倍加其额,成一巨款,捐赠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一讲座,名之曰‘丁龙讲座’,以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为宗旨。至今此讲座尚在。但余居北平教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三大学,教授多数以上全自美国留学归来,亦有自哥伦比亚毕业来者,迄未闻人告余丁龙事。及余亲去美国,始获闻之。及归港、台,乃为宣传……”
人物纪念
“丁龙讲座”是美国为汉学设立的第一个讲座。通常美国大学里设立的所谓“讲座”,多为纪念性质,一般由私人捐助巨款,由此生息,然后以每年所产生的利息所得,作为该“讲座”教授的酬金,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设立“丁龙讲座”,是为纪念一位名叫丁龙的中国人。其首位教授是哥大的夏德先生。夏德教授以《中国上古史》《中国与东罗马交通史》等著作,深受当时学术界重视。
个人生活
关于丁龙的生活有不同版本,一版本是说,丁龙孑然一身,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另有版本讲1901年10月13日,New York Tribune(《纽约论坛报》)上有一篇关于Dean Lung的文章,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Dean)is married and has three children(他结婚了,有三个小孩)。”Dean Lung是马万昌,共育有二子四女,大儿子士勤,二儿子士筹(维硕,1907年出生)。其中维硕又育有二子五女,其后人大多居美国。
人物评价
这是一个罕见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而且仁慈的人;他处事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子的信徒……”当校方再次质询丁龙的身份时,卡本蒂尔多少有些愤激地说:“丁龙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这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而且我可以这样说:在我有幸所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的具有天生的绅士性格的人当中,如果真有那种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的话,那么丁龙就是一个。(卡朋蒂埃 评)
“他仅是美国众多的第一代华人移民中的一个。他捐出的是钱,但更重要的是他贡献出了他的视野和理想。我们这个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在当今这个充满冲突与对抗的世界里建立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对话的方式。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并嘉奖这样一种视野。同时,重新认识并嘉奖这样一个人,肯定他的贡献,让世人知道并记住丁龙这样一个名字”(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保罗 评)
参考资料
寻找丁龙的真实身份(上)疫情中迎来转机的十天.澎湃新闻.2024-02-03
丁龙的视野.黑龙江新闻网.2025-08-23
“丁龙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筹备会议在京召开.wyu.edu.2025-08-23
二十世纪初捐款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汉学系的丁龙,其身份找到了!.腾讯网.2025-08-23
寻找丁龙的真实身份(下)关键线索:家书和信封.澎湃新闻.2025-08-23
“丁龙讲座”及其首位教授.新民晚报数字报.2025-08-23
侨情乡讯.百家号.2025-08-23
丁龙:在海外大学建立第一个汉学系的普通华工.海外网.2025-08-23
十年追梦.文匯報.2025-08-23
丁龙,“丁龙”.澎湃新闻.202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