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乡位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境正北,绿汁江南岸,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小组,206个自然村。面积: 532平方公里,人口: 25950人(2004年) 。特产:木耳、松茸、香菇、木材。
乡镇介绍
新化乡位于新平县境正北,绿汁江南岸,地处东经105°51′54″,北纬24°07′05″,东北与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相邻,东南连平甸乡,西连戛洒、腰街镇,西北与老厂乡交界,北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与绿汁江为界。新化县古名马龙他郎甸,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改土归流”,废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改置直隶新化州。新化:即新开化的地方之意。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裁新化州市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化一名,一直沿用至今。新化乡人民政府驻地新化村,海拔1860米,是新化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距新平县城29公里,距玉溪市120公里,距昆明市209公里。全乡国土面积532平方公里。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小组,206个自然村。2006年全乡财政收入776.8万元,人均储蓄19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9元。
自然概貌
云南省新平县新化乡位于新平县境正北、绿汁江南岸,东北与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相连,东南连平甸乡,西连戛洒镇、腰街镇,西北与老厂乡交界,北与楚雄双柏县与绿汁江为界。全乡总面积53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0037亩,其中田11756亩,地8281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81亩。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纬24°07ˊ05"、东经105°51ˊ54",海拔1860米,距县城29公里。
新化乡区域地形为连绵起伏的山地,最高海拔大绿凹子山为2555米,最低海拔为680米;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坝区炎热,半山区日照不足,高山区冷凉,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属十年九旱的山区乡;风多西南风,冰雹是最大的自然灾害,时有霜冻灾害发生;林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60%。全乡有两条河流,依施河发源于大绿凹子山南麓,流经新化县、甸末、六童、者渣、鲁一尼5个村民委员会,从西向东转北注入绿汁江,全长约50公里;曼干河发源于大绿凹子山西省麓,流经海外、白达莫、大寨村、米尺莫4个村民委员会,从东向西流入戛洒江,全长约60公里,两条河流沿岸均属水稻主产区。
全乡现有大小坝塘181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0座,小坝塘160座,总库容达到1012.4万立方米,全乡水利化程度为46.37%。全乡以农业为上,主产烤烟、稻谷、玉米、小麦、蚕豆。其中烤烟、粮食、畜牧业是新化乡的主要经济支柱。土特产有木耳、松茸、香菇、木材等,名贵药材有三一七、当归、杜仲等。
物产资源
全乡共有耕地20037亩,其中田11756亩,地8281亩,人均占有耕地0.81亩。依施河沿岸为红壤胶泥土和鸡粪土,曼干河沿岸主要以红壤沙泥土为主,土壤呈酸性。适宜栽种水稻、包谷、荞麦、蚕豆、碗豆、黄豆等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是当前重要的经济支柱),大蒜、辣椒等特色蔬菜已初具规模,植被良好的山地适宜种植核桃及桃、梨、苹果、柿子、李子等水果,也适宜三七、杜仲、当归等药材生长。主要特色产品:依施大红米、松茸、羊肚菌、五丫梨、核桃、苦荞、早蚕豆、大蒜、辣椒、冬包谷、百合属。
人口数据
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6371户25950人,其中:男13413人,女12537人;农业人口25118人,非农业人口832人;少数民族人口19426人,占总人口的75%。农村劳动力15442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816人,占农钊一劳动力的5.3%。人口自然增长率4.3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人。
新化县境内居住着彝族、汉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2006年末总人口26067人,其中汉族6392人,占24.52%;彝族19612人,占75.24%;傣族22人,占0.08%。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869人,占3.3%。人口密度为49人/平方公里。乡设置有公安派出所一个,有民警5人,有治安保卫组15个,有治安人员76名;司法所一个,有法律工作者2人,调解会13个;人民武装部一个,配备有部长1名,武装部下设有普通民兵营1个,连13个,排100个、班400个;基干民兵连1个,排4个,班12个,人数125人。
经济概貌
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4503万元,比上年增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771万元,比上年增8.6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2万元,比上年增28.5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50万元,比上年增2.07%。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9661万元,比上年增4%。工农业总产值7203万元,比上年增24.3%。农业总产值达7101万元,比上年增24.7%。工业总产值102万元,与上年持平。农村经济总收入8439万元,比上年增33.8%n;农民人均总收入3420元,比上年增33.28%;农民人均纯收入2105元,比上年增29%。财政收入725万元,财政支出539万元,比上年增27.1%。
农业
2004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61389亩,比上年增477亩,复种指数为306%。粮食播种面积为28631亩,比上年减6.65%;农民人均产粮304公斤,比上年减11.37%;种植花卉110亩,实现总产值250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为飞烤烟完成交售总量335.37万公斤,比上年增40.19%;甘蔗总产8661吨;油料总产0.35万公斤,比上年减65%;蔬菜总产363.14万公斤,比上年增2.82%。年末生猪存栏24315头、出栏19385头,分别比上年增0.4%和6.7%;大牲畜存栏9506头、出栏1827头,分别比上年增0.7%和8.1%;山羊存栏11904只、出栏6896只,分别比上年增0.83%和2.16%;家禽存栏62521只、出栏76141只,分别比上年增1.62%和2.94%;引种母猪33头(杜太、杜新),杜洛克公猪16头,种公羊(云岭黑山羊)3只,种牤牛3头;全乡存栏能繁母猪1941头,杂交改良仔猪1316窝,生产良种仔猪28907头;杂交改良牛890头,羊1030只;加大畜禽免疫力度,免疫标识率达85%以上;加大扶持力度,培育规模养殖大户36户;种植优质饲草529.5亩。实现肉蛋奶总产210万公斤,畜牧业总收入1755.47万元,比上年增8.47%,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430.12元。完成荒山造林130(X)亩,具中,核桃1000亩,华山松1000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1000亩。松脂产量达191.2吨,比上年增71.2吨;森林覆盖率达6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修复水毁沟渠130件;修复库坝3件;解决人畜饮水27件;新建小坝塘1座;新建小水窖3327口,累计完成5986口。新建沼气池350口,累计完成1997口。
乡镇企业
2004年末,全乡共有乡镇企业155个,其中私营企业4个,个体151个,从业人员630人,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3204元,上交税金15万元。
金融保险
2004年末,全乡各项存款余额489071元,比上年增37.8%;全年共发放支农贷款2097万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323元,比上年增19.3%。
社会事业
交通邮电
2004年末,全乡通车里程597公甲,其中:县乡路65公里,乡村路176公里,村组路356公里,通汽车自然村198个;拥有各种车辆1015辆,比上年增5.3%。货运量30万吨,与上年持平;客运量10万人次,比上年增11%;全乡固定电话用户238户,比上年减147户,比上年减38.2%。征订报纸251份,杂志472份。
科技
2004年有科技机构5个,科技人员25人。全年共开展科技培训350期59075人次,举办“绿证”培训班2个,培训学员100人。
教育
2004年末,全乡共有小学15所(含教学点),86个普通班,在校生1851人,教职工162人(教师151人,合同制工人3人,临时工8人);中学1所,在校生1272人,教职工82人;学前班7个,入班儿童208人;幼儿园1所,3个班,入园儿童65人。中学学生巩固率98.5%,升学率65%。小学学生巩固率99.5%,升学率100%。
文化
2004年末,全乡有16个文化站(室),藏书25600余册。
广播电视
2004年末,全乡有广播站(点)20个,广播覆盖率97%,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和差转台30座,有线电视用户418户,电视覆盖率达98%。
体育
2004年,利用各种节假日,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共举办各种体育活动35场次,4206人参加了拔河、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比赛。全乡共有篮球场17个。
2004年,计划生育率达100%,比上年增0.3%;综合节育率达87.7%,比上年减5.5%;“三术”率为75.25%,全乡无一例计划外生育。
福利救助
全年发放救济粮4.4万公斤,发放春节慰问金1.13万元,发放应急石棉瓦2732块,发最低生活保障金11.78万元、五保户生活补助费4.56万元。11名青年光荣参军。救助残疾学生47人(大中专4人,中学生6人,小学生37人),发放残疾学生救助金7100元;完成自内障手术19例;办理残疾证7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