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科(拉丁学名:Lutjanidae),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该科鱼类的俗称为红纹笛鲷。截至2025年8月,根据ITIS该科分4亚科,共计21属约138种,在中国分布的笛鲷科鱼类有11属。笛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一般栖息在浅水域。
笛鲷科鱼类体型像鲷,体延长而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略侧扁,但腹部平直,身体较厚,体色也比较丰富,色彩会随鱼龄而变化(幼鱼色彩比较鲜艳),幼鱼与成鱼色彩的差异很大。该科鱼类是雌雄异体,但雌雄体色相同,只是雄鱼之体型略小于雌鱼。笛鲷科鱼类独居或小群巡游,食性依种类而不同,有滤食浮游生物者或以小型甲壳亚门、小鱼等为食者。笛鲷科鱼类繁殖方式为卵生,通常一季可产卵多次。其寿命可达4~21年。有些笛鲷科鱼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曾记录具有毒性,且会使人致死。笛鲷科鱼类肉质好,大部分种类为重要的经济鱼类。
截至2025年8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该科共有108种物种被列入,其中3种易危(VU),2种近危(NT),88种无危(LC),15种数据不足(DD)。
分类
笛鲷科(Lutjanidae)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截至2025年8月,根据ITIS笛鲷科分4亚科,分别为拟乌尾亚科(Apsilinae)、滨鲷亚科(Etelinae)、笛鲷亚科(Lutjaninae)、曳丝笛鲷亚科(Paradicichthyinae),共计21属约138种。
截至2025年8月,在中国分布的笛鲷科鱼类记录的有11属,分别为叉尾鲷属(Aphareus)、短鳍笛鲷属(Aprion)、红钻鱼属(Etelis)、叶唇笛鲷属(Lipocheilus)、笛鲷属(Lutjanus)、羽鳃笛鲷属(Macolor)、若梅鲷属(Paracaesio)、斜鳞笛鲷属(Pinjalo)、紫鱼属(Pristipomoides)、帆鳍笛鲷属(Symphorichthys)、长鳍笛鲷属(Symphorus)。
笛鲷科的系统发育最初是基于形态学特征,但笛鲷科鱼类的系统发育标准一直存在争议,笛鲷科鱼类外部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且某些种类在自然条件下可以相互杂交,说明笛鲷科鱼类之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同时也表明笛鲷科的系统发育研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欧美学者利用同工酶、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12SrRNA序列分析对分布于大西洋的笛鲷属种类间的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修正了传统的笛鲷科形态学分类标准,然而分布于中国海域的绝大部分笛鲷科种类与大西洋的笛鲷科种类是不相同的,中国分布的笛鲷科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形态特征
笛鲷科鱼类体型像鲷,体延长而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略侧扁,但腹部平直,身体较厚,体色也比较丰富,色彩会随鱼龄而变化(幼鱼色彩比较鲜艳),幼鱼与成鱼色彩的差异很大。该科鱼类是雌雄异体,但雌雄体色相同,只是雄鱼之体型略小于雌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笛鲷科鱼类一般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浅水域,特别是幼鱼会进入河口或淡水生活。
生活习性
笛鲷科鱼类独居或小群巡游,亦有多种种类聚集成一大群者,有些鱼种具有底栖穴居的习性。食性依种类而不同,有滤食浮游生物者或以小型甲壳亚门、小鱼等为食者。一般为夜行性鱼类,昼间大都群聚于独立礁石四周之礁和砂泥交界处活动,夜间则分散出外到砂地上觅食。幼鱼多半在较浅之珊瑚礁区成长。有些鱼种之体色在日夜间会有所变化。
繁殖方式
笛鲷科鱼类繁殖方式为卵生。当鱼体生长到约该种最大体长的一半时,即开始成熟,通常一季可产卵多次,产卵时会成群,且雄鱼会去摩擦或碰撞雌鱼腹部,然后呈螺旋形上升到海水表面排精排卵。受精卵随海流飘送1天左右,孵化为仔鱼,营养仍靠卵黄囊;当卵黄囊消失后称为后期仔鱼,可自行觅食浮游生物,此时期行漂流生活,可长达25~47天;待鳞片开始出现,形态似成鱼时,进入所谓的稚鱼期,此刻开始沉降回礁区成长。其寿命可达4~21年。
毒性
有些笛鲷科鱼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曾记录具有毒性,且会使人致死。
物种保护
截至2025年8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该科共有108种物种被列入,其中3种易危(VU),2种近危(NT),88种无危(LC),15种数据不足(DD)。易危物种分别为巴西笛鲷(Lutjanus cyanopterus)、翼齿鲷(Rhomboplites aurorubens)、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nus)。
相关价值
食用价值
笛鲷科鱼类肉质好,大部分种类为重要的经济鱼类。如红鳍笛鲷肉质坚实,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味鲜美,属优质种类。约氏笛鲷因其色彩艳丽、肉质口感优良而闻名,国际上常将其与石斑鱼等名贵鱼类相提并论。
经济价值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笛鲷科鱼类红鳍笛鲷资源丰富,其是北部湾特产鱼类,但由于捕捞的影响资源下降。由于体形较大的红鳍笛鲷喜栖息于珊瑚、贝壳等底质处,可避免拖网的捕捞,加上其产卵量较大,有利于延续后代和资源恢复,其已能全人工繁殖与养殖,是中国南方主要养殖鱼类之一。
又如笛鲷科鱼类约氏笛鲷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已在东南亚诸多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开展了人工养殖。
代表物种
红鳍笛鲷
黑灰蝇豹:Lutjanus erythropterus
红鳍笛鲷体椭圆形,侧扁。口中等大,微倾斜。上下颌几等长。下颌骨大部被于眶前骨下,后端扩大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外侧具1行圆锥形牙,内侧具绒毛牙群,上颌前端4个牙较大。犁骨和腭骨上具绒毛状牙。前鳃盖骨后缘为细锯齿。体被大栉鳞,头部除颊部、鳃盖骨具鳞外均裸露。背鳍和臀鳍鳍条部基底及尾鳍基部分被细鳞。体红色,腹部稍浅,尾鳍后缘黑色。幼鱼自吻部至背鳍起点具一黑色条纹,尾柄上部具一黑色斑纹,成鱼不明显。其常栖息于泥、泥沙、贝壳和岩礁底质水深20~130米的海区。主要摄食虾、蟹、口足目、头足纲、小鱼等。初次性成熟最小体长为260毫米,生殖期3~7月。分批产卵,怀卵量为100万~230万粒。卵浮性、无油球,受精卵后约18小时孵化。
约氏笛鲷
黑灰蝇豹:Lutjanus johnii
约氏笛鲷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稍狭,腹面圆钝。体长为体高2.6倍,为头长2.6~2.7倍。头长为吻长2.7~3.2倍,为眼径4.5~5.0倍。头中大,吻钝尖。上下颌内侧具绒毛状齿,外行具圆锥齿。犁骨、腭骨均具绒毛状齿。背鳍第4鳍棘最长;胸鳍长大,后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浅叉形。体被栉鳞,侧线鳞44~47。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侧线上下方鳞片均与侧线平行。体背棕灰色,腹部银白。体背侧中部有一大于眼径的黑斑。体侧鳞片中央有小黑点,各点联成细带。背鳍Ⅹ-14,臀鳍Ⅲ-8,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鳃耙5~6+10~11。其喜栖于岩礁附近、底质为贝壳或泥沙的海区。幼鱼有时出现在红树林河口,成鱼经常出现在珊瑚礁海域。主要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虾、蟹、头足纲)为食。在中国福建南部,约氏笛鲷7月份进入产卵季节,产卵期水温在25.2~31.5℃,盐度22.4~29.0。卵呈球形,透明浮性卵,有油球1个,卵径约0.66毫米。
参考资料
黄足笛鲷.inaturalist.2025-08-05
笛鲷科.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8-05
来自浅海区域的家族—笛鲷科鱼类.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长沙海底世界).2025-08-06
Lutjanidae.itis.2025-08-06
来自浅海区域的家族—笛鲷科鱼类.山东广播电视台.2025-08-06
Lutjanidae.iucnredlist.2025-08-11
Lutjanidae Gill, 1861.itis.2025-08-11
滨鲷亚科.inaturalist.2025-08-11
笛鲷亚科.inaturalist.2025-08-11
斑點羽鰓笛鯛.inaturalist.2025-08-05
巴西笛鲷.inaturalist.2025-08-11
翼齿鲷.inaturalist.2025-08-11
西大西洋笛鲷.inaturalist.2025-08-11
红鳍笛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8
约氏笛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