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肉果兰(拉丁学名:Cyrtosia nana),是兰科肉果兰属珍贵稀有的腐生性物种。其分布于泰国,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容县、龙州)和贵州省西南部(望谟县)。其生于海拔 550-1340米的环境,常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的朽木之下,或沟谷旁阴处。
矮小肉果兰属小草本,多少肉质。块根圆筒状,浅黄白色,肉质,长2.5-9厘米,粗5-8毫米,生于粗短的根状茎上。茎直立,高10-22厘米,黄白色,略带红色,无毛或上部疏被锈色粉屑状微柔毛,节上具披针形鳞片;节间较长。花序顶生和侧生,有时侧生花序很短或不发育;花序轴被锈色粉屑状微柔毛;花浅黄色,唇瓣上有橙红色纵条纹;花瓣与萼片相似,略狭,无毛;唇瓣宽卵形,两侧内折而几乎围抱蕊柱,边缘略波状。矮小肉果兰不依赖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与特定真菌构建共生体系,通过地下真菌网络获取养分。其花期4-6月。通常仅在开花结果时短暂露出地面,因其生长依赖完整的“植物—真菌—森林”微循环系统,被誉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活体检测仪”。
矮小肉果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2023年,矮小肉果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25年8月,在广西七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22株矮小肉果兰,这一发现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名录增添了科研价值的新记录。
分类
截至2025年8月,肉果兰属全属有5种,分别是台湾肉果兰(Cyrtosia taiwanica)、血红肉果兰(Cyrtosia septentrionalis)、矮小肉果兰(Cyrtosia nana)、二色肉果兰(Cyrtosia integra)和肉果兰(Cyrtosia javanica)。
形态特征
植株:矮小肉果兰属小草本,多少肉质。
根:块根圆筒状,浅黄白色,肉质,长2.5-9厘米,粗5-8毫米,生于粗短的根状茎上。
茎:茎直立,高10-22厘米,黄白色,略带红色,无毛或上部疏被锈色粉屑状微柔毛,节上具披针形鳞片;节间较长,一般长1-3厘米。
花:花序顶生和侧生,有时侧生花序很短或不发育;顶生总状花序具6-11朵花;花序轴被锈色粉屑状微柔毛;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4毫米,背面被锈色微柔毛;花梗和子房长8-10毫米,亦被锈色毛;花浅黄色,唇瓣上有橙红色纵条纹;萼片椭圆形,长1-1.2厘米,宽约6毫米,先端急尖,背面被锈色粉屑状微柔毛;花瓣与萼片相似,略狭,无毛;唇瓣宽卵形,长约1厘米,宽约1.2厘米,两侧内折而几乎围抱蕊柱,边缘略波状,唇盘中央有一肥厚纵脊,上部近顶端有白色绒毛;蕊柱长约6毫米,顶端略扩大,无明显翅。
分布范围
矮小肉果兰分布于泰国,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容县、龙州)和贵州省西南部(望谟县)。
栖息环境
矮小肉果兰生于海拔 550-1340米的环境,常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的朽木之下,或沟谷旁阴处。
习性与繁殖
曾发现矮小肉果兰的栖息地腐殖质层厚达30厘米,真菌菌丝如银色神经网络密布地表。矮小肉果兰不依赖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与特定真菌构建共生体系,通过地下真菌网络获取养分。矮小肉果兰花期4-6月。其通常仅在开花结果时短暂露出地面,其余时间隐藏于地下与真菌共生,因其生长依赖完整的“植物—真菌—森林”微循环系统,被誉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活体检测仪”。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止2025年8月25日,在广西七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矮小肉果兰22株。
保护措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建立定期监测机制,掌握种群动态,持续优化生态环境。
保护级别
矮小肉果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
2023年,矮小肉果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主要价值
矮小肉果兰为解析亚热带森林的生物协同进化机制提供了珍贵的生态样本。
相关报道
2025年8月,在广西七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沟谷深处、常绿阔叶林的朽木之下,发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的兰科。经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专家鉴定,确认是兰科肉果兰属矮小肉果兰,这一发现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名录增添了极具科研价值的新记录。
参考资料
广西七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矮小肉果兰.广西新闻网.2025-09-03
矮小肉果兰.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9-03
矮小肉果兰.植物智.2025-09-0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9-04
矮小肉果兰.物种2000官网.2025-09-03
矮小肉果兰.植物智.2025-09-03
Cyrtosia.物种2000.2025-09-05
Cyrtosia nana.inaturalist.2025-09-04
广西七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矮小肉果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