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人民政府是常德市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常德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对常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常德市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向常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现任市长是周振宇。
建置沿革
常德历史悠久,约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常德地域生活着百濮、三苗等部落族群,后被纳入楚国版图。战国中叶,楚威王设黔中郡,郡治在今常德境内,常德成为湖南省地区最早有行政建制的地域。公元前277年,张若城建成,此为常德市建城之始。
秦汉,常德在黔中郡(西汉时更名为武陵郡)治辖下,东汉时武陵郡郡治迁至临沅(今常德市区),常德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地区的政治中心,此后直至清代,湘西及湘西北地区最高行政治所一直设在常德。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政区建制频繁更易。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年),分武陵郡的澧水流域置天门郡;南梁梁绍泰元年(555年),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沅江流域下游置嵩州,不久改为朗州,澧水流域改澧州为松洲,复名澧州。
北宋初年,常德市沿用旧名,澧州改为澧阳军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朗州改称鼎州;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在鼎州设常德军,“常德”之名沿用至今。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鼎州因是赵昚潜藩而更名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州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朝廷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改澧州路为澧阳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澧阳府降为澧州,属常德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澧州改隶岳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澧州升为直隶澧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
民国三年(1914年),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县各县由武陵道直辖,沅、澧分治格局基本结束。民国二十六年12月,常德市隶属第二区;民国二十九年4月,改称第四区。
1949年8月4日,常德全境解放,成立常澧专区,后更名为常德专区。1952年11月,益阳市部分地区划入常德专区;1962年12月,益阳专区恢复,部分地区划出。1988年1月,常德撤地建市,1988年12月,慈利县划归永定区(今张家界市)管辖,常德市形成现有的行政建制,辖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桃源县、临澧县、石门县、澧县、安乡县、津市市2区6县1市。
职权范围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和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城乡建设等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财政、民政、社会保障、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行政工作;
(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七)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八)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帮助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十)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十一)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辖区概况
常德市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和6个管理区。截至2024年,总人口600万,地域面积全省第五,人口全省第四,经济总量全省第三,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21年保持全省第一。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453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4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96元。常德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一极,是湖南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
行政区划
常德市现辖武陵区、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代管津市市。有街道43个、乡(镇)126个、建制村1501个、社区居委会762个。
政府机构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周振宇.常德市人民政府.2025-09-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政府网.2025-09-14
历史沿革.常德市人民政府.2025-09-14
常德简介.常德市人民政府.2025-09-14
行政区划.常德市人民政府.2025-09-14
政府机构.常德市人民政府.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