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夕,男,1953年9月出生于湖北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图书馆特聘研究员。
张三夕19岁参加工作,曾在武汉市江岸中学任英语教师五年。1977年,他进入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前身)中文系学习。1979年,他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专业,师从程千帆先生。1983年,他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攻读历史语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张舜徽先生。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的第一位博士。1986年博士毕业后,他留在华师历史文献研究所工作。1993年,他调入海南大学工作并于次年10月晋升教授。2001年11月,张三夕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作为学科建设人才引进。2009年,张三夕作为交换教授在韩国岭南大学中国言语文化学部讲学半年。2012年,张三夕曾担任华中师大新闻系主任一年,同年被华中师大评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三育人标兵”。截至2025年8月,张三夕已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
张三夕一直在高校从事古典文献整理与文史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在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学方面承担过一些社会咨询服务工作。他的研究方向为文学、历史学和古典文献学。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3年,张三夕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岁那年,他高中毕业,随后前往武汉第一师范学校参加培训。由于酷爱英语,培训结束后,张三夕到江岸中学担任了英语教师。
学习经历
1976年,江岸中学得到了两个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名额,张三夕成为其中之一,被推荐进入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前身)中文系学习,成为中国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1977年初,张三夕正式进入武汉师范学院学习。他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担任了班上的学习委员。
1979年,中国恢复了研究生考试制度。张三夕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专业,师从程千帆先生。1982年硕士毕业后,他回湖北大学中文系担任古代文学讲师。1983年,张三夕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攻读历史语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张舜徽先生。他也成为了华中师范大学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的第一位博士。
工作经历
1986年初,张三夕博士毕业后留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工作。同年7月,他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3年,他被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工作并于次年10月晋升教授。1998年,他转入海南大学文学院工作,任副院长。在海南大学任职期间,张三夕开始研究哲学并获得了海南大学1998年度“双吴”科研奖三等奖、海南省第三次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2001年11月,张三夕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作为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教授古典文献学。随后他深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学术思想史,著有《批判史学的批判》《诗歌与经验》《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等,获得学界好评。他还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论死亡作用于生存状态的机制》、在《文艺研究》上发表《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等一系列有一定影响的论文。
2009年,张三夕作为交换教授在韩国岭南大学中国言语文化学部讲学半年。2012年,他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一年。同年,他还被华中师范大学评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三育人标兵”。随后他一直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截至2025年8月,张三夕已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
研究方向
张三夕的研究方向包括文学、历史学、古典文献学。
科研成就
学术成果
张三夕承担过多项科研项目,已出版专著数种,其中独著《批判史学的批判》(1992、2010)、《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1993、1995)、《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2001)、《诗歌与经验》(2007)、《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2009)等。他主编过《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2000)、《中国古典文献学》(2003,2007)等教材,后者被列入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精品教材,被中国几十所高校采用,同时被十余所高校列入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另外,他还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中国文化》《新华文摘》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成果累计约300万字。
期刊论文
参考资料
出版著作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张三夕给自己的研究生立下了十二条“门训”:一曰敬业乐群;二曰守时守信;三曰博而能一;四曰厚积多发;五曰严守学术规范;六曰力创学术记录;七曰刻苦磨练办事的能力;八曰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九曰高度重视财富的积累;十曰全面培育身心的健康;十一曰真诚维护家庭的和谐;十二曰充分享受生活的诗意。凡是自己的学生,张三夕都要求他们严守门训,进校后需签署遵守门训承诺书,其中有三条“刚性要求”,违而不改者,则解除师生关系,学生们也因此称之为“十二条军规”。
张三夕倡导“通人之学”的教育理念,并把西方的导师制与中国传统书院的师徒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同时十分重视“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他鼓励学生指出教材和教师的错误,将之作为考试成绩的加分项。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养,张三夕要求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除了专业课程学习之外,还要系统地研读古今中外经典24部(12部中国经典,12部西方经典),外加通读一部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注》。每月召开一次读书会,由一名学生主讲一部经典,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并将记录整理为《问学记》,以此作为一种专业训练和学术积累。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6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引发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对于第一句“录取你入专业学习”,张三夕认为语句本身“说得通”,但动词叠加导致表述啰嗦。相比之下,“录取你为某专业学生”的表述更简洁,不过原句并非病句。关于第二句的状语问题,张三夕指出,汉语状语位置相对灵活,“准时于某日到校”的表述虽不算语病,但不符合语言习惯。将“准时”或“按时”调整至“到校报到”前,如“于某日按时到校报到”,会更通顺自然。他强调,公文类文本应注重简洁明了,避免读起来拗口,此次争议中的表述虽无大错,但确有改进空间。
参考资料
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02-14
张三夕:蔼然长者,卓然大家.湖北大学文学院.2025-08-11
【孔学堂名家讲坛】张三夕:关于《徐霞客游记》的思考.今日头条.2025-08-11
离退休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5-08-11
张三夕 的全部作品 (1).豆瓣.2025-08-12
张三夕 的全部作品 (2).豆瓣.2025-08-12
北大录取通知书被指存在语句问题,校方回应:将反馈改进.百家号.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