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为黎平县肇兴镇政府所在地,距黎平县城68千米,与水口、龙额镇、洛香、永从及双江诸镇及顺化乡毗邻,占地18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截至2022年,全寨有1284户5395人,侗族人口达99%以上。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1999年,肇兴侗寨被贵州省政府列为全省9个重点民族村寨保护对象之一。200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肇兴侗寨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肇兴侗寨被《中国国家地理》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2012年,贵州肇兴侗寨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4年1月,以肇兴侗寨为核心的肇兴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运营。2017年,肇兴侗寨被评为贵州省乡村旅游甲级村寨,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肇兴侗寨入选贵州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
肇兴侗寨整个寨子的空间布局是“寨如船形,一街两河;五团五楼五桥,路如织网”。一街主要指东西向的肇兴主街;两河指肇兴河和中寨河。五团为仁、义、礼、智、信5个团;五楼即围绕五团建设的五座鼓楼,象征着寨内的五大房族。五桥就是仁团花桥、礼团花桥、义团花桥、智团花桥和信团花桥。肇兴侗寨拥有艺术文化、民俗文化、手工技艺等旅游文化资源,其中,侗族大歌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月也活动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1993年,贵州省文化厅命名肇兴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1999年,贵州省政府将肇兴侗寨列为全省9个重点民族村寨保护之一。2001年,肇兴侗寨及鼓楼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2004年,肇兴侗寨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33家有影响力的媒体组织的“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大型评选活动中,肇兴侗寨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肇兴侗寨被中国《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2012年,贵州肇兴侗寨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4年1月,以肇兴侗寨为核心的肇兴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运营。2016年,肇兴侗寨被推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7年,肇兴侗寨被评为贵州省乡村旅游甲级村寨,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肇兴侗寨被选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之一。2019年,肇兴侗寨入选贵州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由来传说
传说最初开辟肇兴这片土地的祖先是姓陆的兄弟两人,哥哥叫陆闹,弟弟叫陆峦。兄弟俩看中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一条小河从中间穿过,便于生产、生活,于是在此安居。后来居住在此的村民,为纪念开基之祖陆姓兄弟,都以陆为姓,但仍然保留自己的原姓。在家族内部秘传“内姓”,寨中有邓、袁、龙、郭、孟、夏、马、白、鲍、赢、满、曹等 12个内姓,分为12个大房族,分居于5个片区,一个房族聚居一个片区。按当时社会奉行的“五常”命名,五个片区分为五个团,即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每个团都建有自己的鼓楼、戏台和花桥。随着人口繁衍,房屋增多,已分不清各团原来的界限,于是五团融为一体,便成了现今的肇兴侗寨。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肇兴侗寨为黎平县肇兴镇政府所在地,距黎平县城68千米,与水口、龙额镇、洛香、永从及双江诸镇及顺化乡毗邻,距厦门-成都高速公路出口8千米、贵广快速铁路站6千米。
地形地貌
肇兴侗寨所处肇兴镇境内处高山河谷溪畔坡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耕地多系丘块小的坡培梯田,梯田顺坡盘旋而上直达山岭,皮林则为平坝良田。乡驻地西北部有溶洞皮林溶洞群和信洞暗河。主要山峰有弄特山、弄报山、麒麟山。
气候
肇兴侗寨所处肇兴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闷热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年平均288天,最长300天,最短260天。年平均日照数2557小时,年总辐射12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0日至12月10日)。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600毫米(199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615毫米。
水文
肇兴侗寨所处肇兴镇境内河道属都柳江水系。肇兴河水发源于弄报山脚和麒麟山下,由东向西流至从江县洛香河汇入都柳江;皮林河由信洞流经下皮林进入从江县洛香;境内河道长38千米。
村寨规模
肇兴侗寨是肇兴镇的核心景区,截至2022年,全寨有1284余户5395余人,侗族人口达99%以上,是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有“侗家第一寨”的称号。全寨包括三个行政村(肇兴村、肇兴中寨、肇兴上寨),22个村民小组。
方位布局
整个寨子的空间布局是“寨如船形,一街两河;五团五楼五桥,路如织网”。寨子的所在地形像是一条大船,东南的山高,好像是船之篙竿;东北的山略矮,好像是船之橹板。肇兴河、中寨河交汇于寨中,寨子像一条“船”由西向东溯流扬帆。寨子的先民认为,此地有远航的气势,差的或许是“船”上的桅杆和篷帆了,于是人们在建鼓楼时加之体现。“船尾”的信团鼓楼建得高,“船头”的仁团鼓楼建得矮,“船中”的义、礼两团鼓楼高过民居,且这4座鼓楼均为攒尖顶。智团居船篷位置,顶形变为歇山,与船篷相似。一街主要指东西向的肇兴主街;两河指肇兴河和中寨河。五团为仁、义、礼、智、信5个团;五楼就是围绕五团建设的五座鼓楼,象征着寨内的五大房族。五桥就是仁团花桥、礼团花桥、义团花桥、智团花桥和孟猫花桥(信团花桥)。各家各户通过步行道路与鼓楼前广场联为一体,形如织网。
特色景观
侗族鼓楼
肇兴侗寨共有五痤鼓楼耸立于寨中,被称侗寨“鼓楼群”,由全寨人集资修建。主要作用一是侗寨和族姓的标志;二是集会议事、休闲社交、接待客人的场所。关于鼓楼的来源有一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平南中战争,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
鼓楼外观像一座佛塔,飞阁重檐,气势雄伟。鼓楼的平面均为偶数,一般有正方形、六边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少则一层,多达十七层,高度多为二十米左右,逐层收缩,最高顶阁内放置牛皮大鼓,大鼓由族中的自然领袖执掌,遇到重大事件(如受外来攻击、火灾等)即攀登上去击鼓,故称“鼓楼”。顶部为攒尖、悬山、歇山等形式,顶端置葫芦形塔刹。底部多数系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终年不断。全楼为木结构建筑,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中央悬空一根为雷公柱、四根金柱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事事如意、天长地久。
五个鼓楼从东向西分别以“仁”“义”“礼”“智”和“信”冠名,其中以智楼为最大。智寨鼓楼重建于1982年,由16根柱子构成骨架,中间四根柱子直贯顶层,四边为12根副柱,略小于中柱,用逐层内收的染方金瓜柱支撑,层层挑出屋檐,类似佛塔。鼓楼基面约70平方米,中央设有火塘,四周有长条木凳,该楼为九重檐四角歇山顶,置斗拱,通高14.8米。肇兴鼓楼群的仁寨鼓楼高21.7米,为七重檐八角攒尖顶。义寨鼓楼高25.8米,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礼寨鼓楼高23.1米,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信寨鼓楼高23.9米,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座鼓楼的彩塑、绘画装饰各有特色。
风雨花桥
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有五座具有民族特色的花桥。风雨桥又称风雨桥,亦叫福桥、回龙桥,和鼓楼一样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桥面游廊宛如长龙,故名遇龙桥。又因桥上建起的长廊里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之为风雨桥。花桥集合桥、廊、亭、楼、阁于一身,除石墩外,全部为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桥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桥的下半部分是青石垒起的桥墩,多呈六面,亦有拱桥;桥的中间部分是密布式简支梁木质桥面;桥的上面是木制的榫卯衔接构成的重檐翘角、层次分明的游廊。
风雨桥游廊上一般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桥的长廊避间为过道,两旁常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长廊两壁雕刻雄狮、不死鸟、蝙蝠、麒麟、喜鹊等吉祥造像,或以彩漆描绘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彩画,供行人休息时欣赏。
文化资源
艺术文化
肇兴侗寨的艺术文化主要包括侗族大歌、琵琶歌、笛子歌、踩歌堂、芦笙舞、侗戏、牛腿琴歌等,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和自然和声为主要音乐特色,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和友谊,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时演唱,是侗族文化交流的核心内容,具有体现和传达侗族文化灵魂的功能。侗族大歌以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生活和精神依托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侗族人维系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2006年,侗族大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俗文化
肇兴侗寨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祭萨活动、月也活动、侗族婚俗、芦笙会、侗年、谷雨节以及其他民族节日等,其中月也活动是肇兴侗寨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当地汉族称为“吃乡食”,是一种侗族传统的村寨与村寨之间或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交际联谊活动。月也活动是侗人以独特的形式展示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增强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是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侗族文化得以生存的土壤。月也活动的举行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缔结村寨友谊,构建和谐社会。2011年,月也活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年一届的“芦笙盛会”是侗族群众的另一项重要文化活动。逢奇数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此时到肇兴,便会赶上两年一度盛大的排笙大赛。来自肇兴周围的几十个芦笙队会在这里一决高下。
手工技艺
肇兴侗寨的手工技艺文化包括蓝草靛染工艺和扎染工艺等,这些手工技艺形成了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侗族人擅长纺纱织布,其自纺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爱的衣料。“侗布”就是用织好的布,经蓝靛、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复浸染、蒸晒、槌打而成的布料,其工艺极其复杂,凝聚了侗族妇女的聪明和智慧。过去,肇兴侗寨几乎每家都有小染缸,随时染蓝、青棉线和青布,为家人制作衣料。将织好的麻布折成不同的花型,放到由植物所出的色汁里浸染,不同折法染出不同花形,这一技艺经过世世代代的言传身教沿袭下来,成为肇兴侗寨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侗布”非常珍贵,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还作为赠送客人的最佳礼品。
建筑文化
肇兴侗寨的建筑文化包括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戏台、萨堂和萨坛等,其中以鼓楼和花桥最为典型。鼓楼和花桥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形式,其建造工艺十分复杂,一般要经过砍树、发墨、发锤、立柱、砍宝梁、上梁等一系列程序,且每一步程序都有特定仪式,包括请法师看地形、找洞穴、祭祀祖先等。侗族鼓楼集塔、阁、亭等建筑形式于一体,是侗寨的象征和兴旺发达的标志。侗族花桥,又称风雨桥,其结构巧妙,充分运用杠杆原理,以贵州省当地盛产的杉木王凿孔穿榫而成,形成独特的工艺体系。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也是侗民精神生活的空间载体。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文化
肇兴侗寨饮食文化主要包括长桌宴、油茶、牛瘪、腌鱼、酸汤鱼、糯米包香猪肉、血红肉等。侗族人以种植水稻为主,以大米为主食,嗜好酸辣口味,天生热情好客,好饮酒,重视酒礼,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长桌宴”,又称“合拢宴”,多在七月举行,是肇兴侗寨最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全寨各家摆出长桌,端出洪洞醪糟、腌鱼和腌肉,拼菜成席,共同款待客人,一主一宾间隔而坐或宾主迎面而坐,先由寨老致祝酒词,而后领头高呼“尽情地饮呀”,宾主随声附和“饮呀,饮呀”,满桌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宾主正式用餐,席间大家一边相互敬酒,一边交流谈心,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
其他文化
除了艺术、民俗、手工技艺、建筑和饮食等文化,肇兴侗寨还存在一些推动社会关系发展和社会运行的其他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精神信仰、组织管理、道德标准、民族认同等,这些文化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更加抽象,却是肇兴侗寨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的灵魂。如肇兴侗寨的寨老制度便是一种侗族先民留下的组织管理文化,“寨老”是侗族传统社会的民间组织,每个族群会选出5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寨老,是族群内部自治的管理者,维护村落社会秩序。如今,虽然肇兴侗寨的寨老制度已经不再对村落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起绝对的支配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属于一种具有特色的制度文化,因此在传统文化保护中延续了下来,在村落集体民俗活动、节事活动和祭祀活动等内部公益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
红色文化
1934年冬天,中国工农红军辗转来到黎平城召开了黎平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新的战略行动方针,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遵义会议完成伟大转折打下了基础。
开发与保护
2012年肇兴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随后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规划严格划定村落保护范围,对村落格局、整体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进行整体保护,奠定了如今肇兴侗寨的空间格局。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2013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始了侗寨的保护、修缮与风貌整治工作。2016年,启动了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包括道路修缮、污水处理和生态保护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侗寨的人居环境条件。在物质环境保护修缮的同时,肇兴侗寨业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鼓励社区参与文化传承,开展了侗族大歌、侗锦等传统技艺的培训与推广活动,持续举办侗族文化节、芦笙节等活动。2018年肇兴侗寨成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四个分会场之一,除夕肇兴侗寨的鼓楼、风雨桥与侗族大歌、排笙表演亮相,引起关注。
2020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为首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以肇兴侗寨为中心,包含周边的堂安村、纪堂村、纪堂上寨村、登江村、平善村等6个中国传统村落,约43平方公里的区域被黔东南州确定为重点启动区,在中国率先示范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与利用,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并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所承接了《肇兴-堂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规划,并在随后几年中,通过联合党建、驻村规划师等多种形式持续推动项目实施。
获得荣誉
注:仅收录展示部分,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及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与乡亲亲切交流,肯定民族文化的“古朴又时尚”,强调对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视。这是继2021年2月考察毕节化屋村(称赞苗绣)后,再次关注贵州民族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
乡愁印迹|肇兴侗寨.百家号.2025-08-12
畅游肇兴侗寨“五一”假期迎客来.百家号.2025-08-15
肇兴侗寨:侗乡风情 千年古韵.百家号.2025-08-11
航拍传统村落贵州肇兴侗寨.今日头条.2025-08-11
贵州肇兴:文化赋能 千年侗寨焕发新活力.贵州人大网.2025-08-11
肇兴情怀.黔东南日报.2023-08-20
千年古寨焕新颜 ——从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看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贵州民革.2025-08-11
踏访贵州乡村 总书记指引文旅体融合发展方向.央广网新闻.2025-08-11
千年侗寨—黎平肇兴.政协贵州省委员会.2025-08-11
乡愁印迹|肇兴侗寨.今日头条.2025-08-12
“千年侗寨,梦幻肇兴”高铁冠名专列在贵阳首发.今日头条.2023-09-14
肇洞鼓楼群.贵州旅游在线.2025-08-12
这就是黎平!.微信公众平台.2025-08-11
总书记考察肇兴侗寨,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指明方向.微信公众平台.2025-08-15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关于做好2022年 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5-08-15
2018魅力中国城十大魅力榜单发布 明年年假走起来.新浪网.2025-08-15
贵州黎平:侗寨旖旎风光引客来.中国日报网.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