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荃(1897年9月21日-1978年3月29日),原名孙兰坡,小字潜,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宵井村。郁达夫的原配妻子。
孙荃自小在私塾学习,善诗能文,十七八岁已成为乡间有名的才女。1920年7月24日,孙荃和郁达夫正式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两子两女。孙荃随夫先后寓居安庆市、上海市、北京等地。1927年初,郁达夫与王映霞相遇相爱。同年6月10日,郁达夫写信把此事告诉孙荃。孙荃无可奈何,只好默认。郁达夫殉难后,孙荃吃素念经,抚育子女成长。1978年3月29日,孙荃因心力衰竭逝世。
家世背景
孙荃的父亲孙孝贞早年苦读诗书,因为科举失败而弃文经商,经营着一家纸厂和一百多亩田 产,在当地属于富绅之家。孙荃的母亲是孙孝贞的续弦妻子,娘家住杭州拱宸桥,是一位读书识字的城市女性。孙荃同父异母的长兄孙灏,字贻清,又写作伊清,中过秀才,是当地名医。
人物生平
1897年9月21日,孙荃原名兰坡,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宵井村。孙荃自小在私塾学习,善诗能文,十七八岁已成为乡间有名的才女。1917年8月30日,孙荃、郁达夫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举行了订婚仪式。订婚后,郁达夫嫌弃兰坡二字土气,便给她改名为荃。孙荃便已把自己当做了郁家的儿媳,时常到郁家照顾郁达夫的父母,还担任起了代笔给郁达夫写信的职责。孙荃常常在信中赠诗给郁达夫。郁达夫也常回赠古诗给孙荃,两人诗词唱和之余,郁达夫还指导孙荃多读晚唐诗,孙荃的诗艺也有了进步。
1920年7月24日,孙荃和郁达夫正式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两子两女。孙荃随夫先后寓居安庆市、上海市、北京等地。1926年旧历端午节,其长子郁龙儿早夭。1927年初,郁达夫与王映霞相遇相爱。同年6月5日,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市举行了订婚仪式。同年6月10日,郁达夫写信把此事告诉孙荃。孙荃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孙荃结束了夫唱妇随的生活,带着儿女回到富阳区老家生活。郁达夫郁殉难后,孙荃吃素念经,抚育子女成长。1978年3月29日,孙荃因心力衰竭逝世。
主要作品
《秋闺》
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
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闭万里情。
百年身世感悠悠,灯下黄花瘦似双秋。
雁过池塘书不落,满天明月独登楼。
《有感》
笑不成欢独倚楼,怀人望断海南藏族自治州。
他年纵得封侯印,难抵春闺一夜愁。
《卖花声——送外东行》
梦里哭君行,疑已天明。(孙)
醒来却喜夜沉沉。(郁)
不是阿依抛不了,郎太多情。(孙)
无语算邮程,暗自心惊。(郁)
途中千万莫多停。
到得胡天安住后,寄个回音。(孙)
《奉寄两首》
(一)
织罢回文懒上楼,年光容易又中秋节。
那堪一霎抛离去,奈此青天碧海愁。
(二)
一剪清风透碧纱,无聊推恨上琵琶。
知音盼煞金龟婿,怪底秋深未返家。
亲属关系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孙荃原名孙兰坡,小郁达夫一岁,自小在私塾学习,聪慧懂事,家境殷实,也是远近闻名的才貌双全的女子。郁家、孙家长辈们在郁达夫留学日本时,便在家中为他订下了这桩门当户对的亲事,并让他趁暑假回乡定亲。
民国时代的才子们,许多都面临着恋爱与婚姻的困境。老一辈们奉行门当户对、媒妁之言,而新一代接受的教育和社会的新风气又鼓励自由恋爱、个性觉醒。在外留学多年、热爱文学又心思敏锐的郁达夫对这门亲事自然有些抗拒,可又不愿让母亲失望,只好听话回家。订婚之后,郁达夫嫌弃兰坡二字土气,便给她改名为荃。订婚后回到日本继续学业的郁达夫还写下了一首诗——赠君名号报君知,两字兰荃出楚辞。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
战乱年间郁达夫四处的奔波,由于经济拮据,孙荃在家照顾儿女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在1926到1927年的日记中,郁达夫多次写下感激荃君、对不起荃君的自白。1926年旧历端午节,照片中可爱的龙儿早夭,郁达夫无比悲痛。可郁达夫似乎注定是多情的才子,1927年初,他与王映霞相遇相爱,不可自拔。命运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公平。就在遇见王映霞的前一天,郁达夫收到了孙荃从北京寄给他的皮袍子,他在日记中写着:“中午云散天晴,和暖得很,我一个人从邮局的包裹处出来,夹了那件旧皮袍子,心里只在想法子,如何的报答我这位可怜的女奴隶。想来想去,终究想不出好法子来,我想顶好还是早日赶回北京去,去和她抱头痛哭一场。”
1917年10月11日孙荃寄给郁达夫的《秋闺》之一,原稿是:
暑退凉秋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
幽兰不共群芳者,触我深闺万里情。
郁达夫为之改了六个字以后则成:
风动帘珠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
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孙荃对郁达夫的钦佩还表现在对他的思想的深刻理解。孙荃回忆郁达夫留日生活时特别提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根深蒂固。在郁达夫寄给孙荃的书信中,以及郁达夫从日本带回富阳交孙荃保管的早年日记中,随处可以看到他身为弱国子民,在日本受人欺凌和侮辱所发出的愤慨,以及对军阀混战,政府腐败的痛恨。1917年6月3日,他在日记上发愤立志:“予已不能爱人,予夜不能好色,货与名更无论矣。然予有一大爱焉曰:爱国。予因爱我国,故至今日而犹不得死;予因爱我国,故甘受人嘲而不得厌;予因爱我国,故甘为亲戚兄弟怨而不之顾。国即予命也,国亡,则予命亦绝矣。”接着在11月日记上又写道:“予上无依闾之父母,下无待哺之妻孥,一身尽瘁,为国而已,倘为国死,予之愿也,功业之成与不成,何暇计及哉。”孙荃是最早看到这些以身许国的誓言的人,是真正理解郁达夫的人。在郁达夫的《沉沦》出版以前,也是孙荃最早读完这本惊世骇俗的大作,并深刻的领会其主题。所以,当郁达夫因该书的出版而遭受攻击时,孙荃则劝他:“犯不着为这批人生气,看不到主题,盯着那几句低下情趣的描写不放是别有用心的。”
孙荃和郁达夫于1920年7月24日(农历6月9日)结婚。这个一生唯一的婚姻不知给孙荃留下了多少幸福,多少悲哀和多少追悔的回忆。但是不管怎样,孙荃心目中的郁达夫总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丈夫和父亲。孙荃夫人常常跟我谈及记忆,婚后六年生活充满了甜蜜和温馨。那是1922年春,郁达夫将去日本参加毕业考试前夜,两人在离情别绪的伤感中还和声填词一首:
《卖花声——送外东行》
梦里哭君行,疑已天明。(孙)
醒来却喜夜沉沉。(郁)
不是阿依抛不了,郎太多情。(孙)
无语算邮程,暗自心惊。(郁)
途中千万莫多停。
到得胡天安住后,寄个回音。(孙)
这五十四个字的词作浓缩了多少夫妻的恩和爱呵。
当然,郁达夫的再娶给饱受传统妇道和美德教育的孙荃所带来的打击是不难想象的。但是,在我与她几十年朝夕相伴的时候,甚至她在晚年的回忆里,从没有过对郁达夫的责怪。她一直认为郁达夫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郁达夫虽然是个较快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我国传统道德在他头脑中夜是较深的。就是在离开孙荃和三个儿女,与他人共同生活后,郁达夫仍按月给孙荃寄信,寄生活费,托亲友、同乡带给妻儿们需要的东西,如奶粉、绒线、围巾、衣料等等,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即使是抗战期间,郁达夫在福建省供职时,仍托在福建邮电局工作的孙荃弟媳徐天真的哥哥带来钱与物。儿子上高小时启用的第一支钢笔,也是郁达夫托二哥郁养吾带来的。那支黑色的钢笔,虽已破残不堪无法再用,但总不忍丢弃,如今仍放在父子两代作为书房的故居西楼书桌的抽斗里。
郁达夫1936年1月16日所作的散文《记风雨茅庐》中,说到有人劝他再造一间门楼时写道:“他的这一句话,又恰巧打中了我下意识里的一个痛处,在这空角上,我实在也在打算盖起一座塔样的楼来,楼名是十五六年前就想好的,叫做‘夕阳楼’”。孙荃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夕阳楼”不但是郁达夫取的楼名,也是为孙荃取的诗稿题名。是郁达夫婚前作为书房、结婚时作为新房的面朝富春江,西窗照夕阳的那间故居西楼。
当孙荃回忆起1931年3月,郁达夫回家那次的情况时,总带着追悔莫及的遗憾。那最后的团聚也使孙荃心目中郁达夫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完整。那年三月中旬的一天,郁达夫突然回到了富阳区。见到久别的妻子儿女非常激动,尤其是对三个儿女,抱的抱,搀的搀,特别是对熊儿(天民的小名)看了又看,脸上的表情立刻起了变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向孙荃说:“龙儿那时也这样大,浓眉大眼,惹人喜欢,可惜留不住。”接着又说:“熊儿好,熊儿好,大头大脑的,又健又壮,这双手就像两个粉团。”脸上的表情似乎喜从悲来的又转了弯。他还对孩子们说:“爸爸这次回家要多住些日子了。”熊儿问他住几天,他只说很多天,没有确切日数。孙荃追忆这段往事时说,看到郁达夫那种轻松喜乐的样子,似乎想回复到1927年以前的关系。当时,“敏感”的孙荃抽空上楼,先在自己和孩子们同住的卧房门上贴上“卧室重地,闲人莫入”的告示。再下楼下西厢房为郁达夫铺床摺被准备他的卧房。
第二天一早,郁达夫带了熊儿去到宵井,把孙荃母亲请了出来,希望在岳母的帮助下得到孙荃的原谅而孙荃固执己见无动于衷。但夫妻毕竟是夫妻,在生活上孙荃加倍注意相敬如宾的礼貌,格外按照郁达夫过去的爱好和口味招待他。富春江的白鱼,东坞山的豆皮是每餐必备。那时清明节未到,孙荃派人去宵井,在娘家竹园挖掘未露尖的早笋,采摘刚吐新芽的绿茶,亲手炒制,让郁达夫尝尝新鲜。下意识里在提醒郁达夫不要忘记富阳,不能忘记妻子儿女,面子上却又不肯容忍让步!这种思想矛盾时起时伏,始终得不到解脱。郁达夫与孩子们经过半个多月的朝夕相依,原来的陌生感已被天然的父子(女)亲情所替代。月底郁达夫将返上海市,孙荃和熊儿送郁达夫上轮船时的惜别之情,比起四年前郁达夫在上海火车站送别由北京南归的孙荃和儿女回富阳老家的情景,是显然不同了。那时孙荃是不无伤感的回到家的。当她走回西厢房时,只见书桌上留有郁达夫写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谦益受人之劝,应死而不死,我受人之害不应死而死,使我逢得杨爱则忠节两全矣!”孙荃立刻记起,郁达夫这次回来不止一次的与她谈到钱牧斋的一生。郁达夫谈论时的那副神态就在眼前。那杨爱不就是钱牧斋的爱妾,色艺超群的吴江区名妓柳如是的本名吗?孙荃恍然大悟,不觉泪如雨下,她说不清容在泪水中的是爱,是恨还是悔。
孙荃和郁达夫的婚姻不知给孙荃留下了多少幸福,多少悲哀和多少追悔的回忆。但是不管怎样,孙荃心目中的郁达夫总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丈夫和父亲。孙荃夫人常常谈及记忆,婚后六年生活充满了甜蜜和温馨。当然,郁达夫的再娶给饱受传统妇道和美德教育的孙荃所带来的打击是不难想象的。但是,她在晚年的回忆里,从没有过对郁达夫的责怪。她一直认为郁达夫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郁达夫虽然是个较快接受新思想的人,但中国传统道德在他头脑中也是较深的。就是在离开孙荃和三个儿女,与他人共同生活后,郁达夫仍按月给孙荃寄信,寄生活费,托亲友、同乡带给妻儿们需要的东西,如奶粉、绒线、围巾、衣料等等,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即使是抗战期间,郁达夫在福建省供职时,仍托在福建邮电局工作的孙荃弟媳徐天真的哥哥带来钱与物。儿子上高小时启用的第一支钢笔,也是郁达夫托二哥郁养吾带来的。那支黑色的钢笔,虽已破残不堪无法再用,但总不忍丢弃,如今仍放在父子两代作为书房的故居西楼书桌的抽斗里。
人物评价
孙荃痛念国耻家仇,秉承孙氏家风,勤俭持家,忠孝传家,含辛茹苦,倾力抚育子女,嘱以继承父亲的爱国之志,几个子女都事业有成。(富阳区文艺评)
追思母亲一生,实在是艰苦辛酸的一生。对国家,她是一个爱国的公民;对丈夫,她是一个柔顺而识大体的妻子;对儿女,她是严厉而又慈祥的母亲。她受着封建礼教的教养,是贤妻良母的典型,也是一个旧式婚姻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她不甘自弃,努力自学,想跟上时代;劳苦以生,默默以死。这固然是她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郁黎民评)
后世纪念
孙荃故居位于富春街道的宵井村,孙荃老宅为一井台门院落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据说是当年郁达夫聘请了设计师专门设计建造的,在保留了传统的院落风格外,厢房的设计左右迥异,两侧窗户为新颖的玻璃门窗,外墙带有水泥色波纹墙体,是一幢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老房子。2024年,民盟杭州市富阳区基层委员会对孙荃故居进行修缮。
参考资料
郁达夫原配孙荃:曾与其诗词唱和 终生未再嫁(图).中国新闻网.2025-08-06
孙荃:我的心穿越万水千山,盼你魂兮归来.澎湃新闻.2025-08-06
原配夫人孙荃心目中的郁达夫.央视网.2025-08-07
协会动态 | 东吴文化遗韵寻访之红色之旅——大唐、宵井、柳溪之行.微信公众平台.2025-08-07
文史专家直呼“没想到”!富阳这个村,要出书了!.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