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是蜻蛉目、差翅亚目昆虫的统称。包括蜓、蜻2总科6科(一说为蜓、大蜓、蜻3总科11科)。世界上已知的蜻蜓种类超过5000种。中国约有300余种,以蜓科和蜻科种类比较常见。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由复眼和单眼组成,除三只单眼外,其复眼又大又鼓,占据头部绝大部分。每只复眼包含约1000到28000只小眼(两只复眼最多可达5.6万只),这些小眼与感光细胞和神经相连,可辨别物体形状、大小及颜色。复眼的球形表面使其视野极为开阔,能覆盖各个方向,且头部可180度转动,进一步扩大观察范围;同时,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精准判断猎物距离和方位,这使其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其咀嚼式口器发达,强大有力。蜻蜓翅膀发达,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头部灵活,触角短,腹部细长,足细而弱,上有钩刺。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水虿”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
蜻蜓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中国西南地区有食用蜻蜓的习俗,主要的食用虫态为稚虫。常见的食用蜻蜓种类包括碧伟蜓、薄翅蜻蜓、猩红蜻蜓、角突箭蜓、舟尾丝螅[xī]、闪蓝丽大蜻、大团扇春蜓、小团扇春蜓和赤褐灰蜻等。蜻蜓也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国药用动物志》中记载碧伟蜓、黄蜻、红蜻、夏赤蜻、褐顶赤蜻,《中国药用昆虫集成》中记载蓝面蜓和黄绿棘臀蜓等种类,均可入药。中医认为蜻蜓性微寒,无毒,能强阴、止精,亦可壮阳暖肾,具有补肾益精、清肺止咳、解毒消肿等功效。
别名
负劳、、蜻蛉、桑根、胡蝶、狐梨、诸乘、胡蜊、马大头、纱羊、蜻虰、青娘子、蛉、仓。
入药部位
全体。
性味
味咸,性温。
归经
归肾经。
功效
益肾壮阳,强阴秘精。
主治
配伍
治阳痿遗精:熟地、山茱萸、山药各90g,茯苓、丹皮各60g,泽泻30g,蜻蜓(焙)20只。共为细末,炼蜜为9g重丸。每服1丸,每日2次,开水送下。《内蒙古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6g;或入丸剂。
采集加工
夏、秋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形态特征
1、碧尾蜓:又名大蜻蜓、绿蜻蜓。体型大,腹部长达50mm。体色带绿,头部有大型复眼1对,额上具一条宽的黑色横带。胸部黄绿色,胸侧第1及第3上方1/3具条纹。翅2对,膜质,透明。翅膜上常有轻微的金黄色光泽,前缘及翅痣黄色。腹部绿色至褐色、黑色,并有条纹和斑点。
2、赤蜻蜓:又名红蜻、赤卒。体中型,腹部长35-38mm。未成熟时体黄褐色,成熟时呈鲜红色。前胸褐色,合胸背前方红色、侧面红色。翅透明,翅痣黄色,其上、下边缘厚,黑色,前、后翅基部均具红斑。腹部红色,无斑纹。
3、夏赤卒:又名夏赤蜻、夏茜、赤衣使者。体小型,腹部长22-25mm。体黄色,胸部褐色,具细毛和黑色条纹。翅透明,翅痣黄褐色,围以黑缘。腹部黄褐或赤褐色。
4、褐顶赤道卒:又名褐顶赤蜻。体中型,腹部长24-26mm。体黄褐色。胸部黑色、褐色、黄褐色,具黄斑和黑色条纹。翅透明。翅痣褐色,翅端具褐斑。腹部红褐色,具褐色横斑和黑色纵条纹,此条纹越在后边的腹节越扩大、色越黑,第8、第9两节几乎全部黑色。
5、黄衣:又名薄翅蜻蜓、海蜻蛉。体中型,腹部长29-35mm。体黄色,头部黄色,眼较大,单眼间有一条黑色横纹,胸部黄色,具褐斑。翅甚宽,透明,基部淡橙黄色,翅痣黄色,痣的两端不平行,外端甚斜。腹部黄褐色,具黑斑。
栖息环境
1、碧尾蜓:飞翔力强,常在水面较高上空往反飞翔,捕食飞行的小型虫类。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赤蜻蜓:常见于田野或水边。我国分布于南北各地。
3、夏赤卒:常见于水边或田野。分布于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
4、褐顶赤卒:常见于田野或水边。我国分布于南北各地。
5、黄衣:常见于田野、水边。本种有迁飞习性,能远飞过海。我国分布于南北各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水虿生活于水中,以水中小型动物为食,包括蜉蝣美国白灯蛾、蚊类幼虫(孑孓)等,大型种类的稚虫还可捕食蝌蚪和小鱼。其独特的捕食器官是“面罩”——由下唇特化形成的结构,平时覆盖口器,捕食时能快速向前伸展,出其不意地捕获猎物,这一机制使其成为淡水生态系统中高效的捕食者。
成虫栖息于水池附近等区域,飞行能力强(蜻类、蜓类尤为突出,蜓类可在山涧、小溪间快速穿梭),主要捕食多种农林牧业害虫。成虫凭借出色的飞行能力,能在飞行途中捕捉猎物,且捕食过程多在空中完成。其咀嚼式口器可高效处理捕获的猎物,是自然界中控制害虫数量的重要天敌。
飞行行为
蜻蜓是依靠在飞行力学上有利的两对翅的交互振动能力来飞行的(但珈蟌科昆虫不是这种飞行方式)。这种飞行由两对翅的交替负荷决定围绕横轴的摆动,并由体躯极度延长(作为起稳定作用的杠杆臂)而得到平衡,为该目昆虫所特有的飞行方式。
其它行为
蜻蜓合胸的构造特殊以及翅的向后位移和足的转轴等,便利于足的末端伸出头部前方捕捉空中飞虫,足则不便于步行。当该目昆虫停息时,它的六足总是“抱”在小树枝上,它的后面的足支撑着身体。
论述
1、《蜀本草》:“蜻蜓六足四翼,好飞溪渠侧。”
2、《本草图经》:“蜻蛉目,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所在水际多有之。此有数种,当用蓝色大眼者为良。其余黄赤及黑色者不入用。俗间正名蜻蜓,而不甚须也。道家则多用之。”
3、《纲目》:“古方惟用大而青者,近时房中术,亦有用红色者。”
参考资料
蜻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4
[科普中国]-蜻蜓.科普中国网.2024-01-24
蜻蜓.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11-01